曹操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征战徐州的经历。第一次是在初平四年(公元193年),当时下邳的阙宣聚集了数千人,自称天子,联合徐州牧陶谦起义,发动了反叛。曹操受命出征,征讨陶谦。《三国志·武帝记》中记载:“四年春,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,自称天子,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,取泰山华、费,略任城。秋,太祖征陶谦,下十馀城,谦守城不敢出。”这次曹操的征战出于公事,目的并非私人恩怨,因此他未必会无端杀害无辜百姓。《三国志·陶谦传》对战况的描述是“初平四年,太祖征谦,攻拔十馀城,至彭城大战。谦兵败走,死者万数,泗水为之不流。谦退守郯。”史书上指出陶谦兵败后死伤惨重,但没有极端的屠杀行为,符合当时的战况。
第二次征战发生在兴平元年(公元194年)春,这次曹操的东征不仅是为了恢复父亲曹嵩被陶谦害死后的冤屈,也是为复仇而进行的私人战争。《三国志·武帝记》中写道:“兴平元年春,太祖自徐州还,初,太祖父嵩,去官后还谯,董卓之乱,避难琅邪,为陶谦所害,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。”《三国志·陶谦传》则指出:“兴平元年,复东征,略定琅邪、东海诸县。谦恐,欲走归丹杨。是岁,谦病死。”在这次东征中,曹操显然因父亲被杀的仇恨而行事激烈,史书提到“所过多所残戮”,可以看出他此时的复仇心切。
《后汉书》对此的描述存在一些矛盾,首先时间上就不合适。“初平四年(公元193年),曹操击谦,破彭城……凡杀男女数十万人,鸡犬无余,泗水为之不流。”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兴平元年(194年)才被陶谦所害,但《后汉书》却错误地在初平四年便称曹操为父复仇,显然不符实际,这也让杀戮的动机显得不太合理。其次,地点上的描述也存在不一致,《三国志·陶谦传》提到“至彭城大战,谦兵败走,死者万数,泗水为之不流。”但《后汉书·陶谦传》则有“过拔取虑、雎陵、夏丘,皆屠之。凡杀男女数十万人,鸡犬无余,泗水为之不流。”这种夸大描述显然并不符合史实,显得有些荒谬,无法解释为何如此多的死者被集中在泗水造成水流不畅。
展开全文
此外,《曹瞒传》也对事件进行了夸张的描写:“自京师遭董卓之乱,人民流移东出,多依彭城间。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於泗水,水为不流。”而这一描述则取自吴人编写的《曹瞒传》,显然充满敌对情绪,刻意扩大死亡人数,将“数万”变为“数十万”,这种曲笔增添了不必要的情感色彩。
《三国志·武帝记》则详细描述了曹操父亲曹嵩的遭遇:“兴平元年(公元194年)春,太祖自徐州还,初,太祖父嵩,去官后还谯,董卓之乱,避难琅邪,为陶谦所害,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。世语曰:‘嵩在泰山华县。太祖令泰山太守应邵送家诣兖州,劭兵未至,陶谦密遗数千骑掩捕。嵩家以为邵迎,不设备,谦兵至,杀太祖弟德于门中,嵩惧穿后垣,先出其妾,妾肥,不得出,嵩逃于厕,与妾俱被害,阖门皆死。’”这一段详细记录了曹嵩的悲惨遭遇和陶谦兵戎之事,而《曹瞒传》则将其误解为曹操父亲避难过程中被陶谦部下袭击致死,似乎与实际情况有所不同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