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韩信之死,还有一处细节耐人寻味。据说他曾赴樊哙府上,离开时笑叹道:“生乃与哙等为伍。”不少后人解读为韩信自大,轻视樊哙。但若真如此,他为何要去拜访樊哙?显然是樊哙在言谈中触动了他,使其心生不屑。
事实上,樊哙绝非粗人。当年入咸阳时,群臣多被秦宫珍宝美色迷惑,唯有樊哙直言规劝刘邦:“此皆亡秦之物,沛公何用为?愿急还灞上。”其忠直不阿,措辞谨慎,既敢进谏,又不失礼度。鸿门宴上更是智勇双全,挺身而入,既赢得项羽好感,又以慷慨陈词为刘邦解围。甚至在刘邦犹豫之际,他能一言点破“今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,拉着刘邦转危为安。可见樊哙并非匹夫,而是智勇兼备之人。
如此人物,不可能因小礼数冒犯韩信,更可能是在谈话中透露了政治倾向。要知道,樊哙不仅是刘邦的同乡铁杆,更是吕雉的妹夫,其身份极为特殊。他既在丰沛功臣集团中人脉深厚,又因与吕后联姻,天然成了外戚势力的纽带。刘邦后期屡次欲废太子刘盈而未果,原因之一便是吕氏势力根深蒂固,而樊哙在其中可能充当了重要桥梁。
史书记载,刘邦曾一度怀疑樊哙“党附吕氏”,甚至下令斩之,只因陈平畏惧吕后,才未执行。事后吕后掌权,樊哙反而安然复爵,这正说明他在吕氏集团中分量极重。倘若韩信被樊哙试图拉拢,必然感到震惊与不齿,才会发出“与哙为伍”的慨叹。
归根结底,韩信之死,并非单纯的“功高震主”,而更像是拒绝了吕氏势力的拉拢。吕后既要为太子刘盈铺路,又要清除不听话的隐患,最终便对韩信痛下杀手。换言之,韩信倒在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,而非仅仅因为他“骄傲自大”或“罪过难赎”。
这也解释了一个长期的疑问:为何吕后虽无皇帝之名,却能稳固掌权多年?除了自身果断狠厉,她背后有吕氏兄弟与丰沛功臣集团的支持,而樊哙更是关键的纽带人物。韩信的拒绝,注定让他与吕后集团站在对立面,从而迎来了悲剧性的结局。
这一切让人不得不感叹,英雄之死往往并非战场,而是权力暗潮的牺牲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