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河流冻住了”,怎么回事?

近日

黄河内蒙古段720公里全线封河

进入稳定封冻期

黄河部分河段就此冻住了

这里的冻住我们又叫做“封河”

你对“封河期”了解多少?

一起阅读下文涨知识!

↓↓↓

什么是封河期?

随着气温的下降,我国部分江河将会迎来凌汛,凌汛被分为流凌期、封河期、开河期3个阶段。在河道流凌期间,随着气温降低,流凌密度增大,冰凌逐渐聚积冻结,自下而上逐段封冻,为“封冻期”,俗称“封河期”。

图片源自黄河网

封河期会出现哪些现象?

冰塞

河道封冻初期,冰盖下面堆积大量冰花、冰块,阻塞部分过水断面,造成上游水位壅高的现象称为“冰塞”。

一般冰塞:在河道封冻初期,冰盖下堆积的大量冰块和絮冰,堵塞部分过水断面,程度不同地影响水流畅通。

严重冰塞:在河道封冻后的冰盖下,过水断面被流冰和冰絮堵塞的面积达70%以上,上游来水来冰不能下泄,壅高上游水位。

平封与立封

在河道封冻时,某一河段冰凌冻结形成平面封河的形势称“平封”。平封多发生在插封河段之间,由于受低气温的影响,两岸边凌逐渐增宽增厚,与河面冰凌相互冻结成平面封冻的冰盖。

立封也称“插封”。河道流凌封冻期间,大量冰凌首先在狭窄弯曲河段卡冰后,冰块自下而上节节插排上延,部分冰块在水流动力作用下上爬下插,形成冰块互相重叠、竖立插塞的封冻形势。

2021年松花江哈尔滨段全江面立封 图片源自黑龙江日报

冰絮与连底冰

河道封冻后,气温、水温继续降低,在冰盖下水内生成的棉絮状冰体称为“冰絮”。冰絮属水内冰,冰絮的多少随气温、水温和时期长短而变化。

河道封冻后,因气温、水温降低,冰盖下冰絮增多,并逐渐凝结附着于河底,便形成了“连底冰”。

岸冰

河道岸边冻结成的冰带称为“岸冰”,俗称“边凌”。冬初,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,河流水体失热,靠河道岸边的水流因阻力较大、流速较小、失热较多,岸边水面先行结成宽窄不等的冰带。受气温和水温变化、水位涨落等影响,可区别为初生岸冰、固定岸冰、再生岸冰、残余岸冰等。

为了确保凌汛期的防凌安全

各级水利部门需要密切监视

天气、水情、冰情、河情、工情变化

封河期的冰情普查尤为重要

宁蒙水文局巡测队进行冰厚测量 马振平 供图

封河期的冰情普查包含哪些?

河道封冻后,冰上能进入工作时,按统一时段,分段开展冰情普查,主要工作项目有:观察封冻河段封冻特征,冰厚分布,冰质、冰貌、冰量、水内冰态、冰塞情况;计算冰下过水断面面积、河槽蓄水量等,根据普查资料及气象水文分析凌情发展趋势及预测,研究防凌对策及措施。

中国水事综合黄河网等

审核丨陈锐

监制丨樊弋滋

原标题:《“河流冻住了”,怎么回事?》

阅读原文